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中数动态
专题专栏
中数文创
通知公告
歌声飘过一百年 ⑥ | 一生用音乐歌唱祖国,“自带BGM”的音乐家

信息来源:新媒体 何琳璘  添加时间:2021/07/07  浏览次数:3839次

香港内部精准资料+官方

图源《中国青年报》

今天是“七七事变”84周年。84年,硝烟散去,山河无恙,但中国人对那段历史永远铭记。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每一首红色经典音乐作品,都是在时代的激荡中产生的,以艺术化的方式对党史国史进行记录,讴歌阐释红色精神。不管是聆听欣赏,还是开喉放歌,都是对历史的重温。在对历史的一次次回眸中,一些红歌渐渐深入人心,成为经典。

香港内部精准资料+官方

图源《人民日报》

今天“歌声飘过一百年”系列,小编将带着大家了解《红旗颂》及其作者吕其明。中国乐坛的红色旗帜——“七一勋章”获得者,著名作曲家,并探索他背后的音乐故事。

吕其明,1930年5月出生于安徽无为。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创作了60多部电影、200多部(集)电视剧的音乐,10多部大中型交响乐作品,包括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交响叙事诗《白求恩》等一批大气磅礴的交响乐杰作。同时还创作过300多首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歌曲广为传唱。

6月29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人民音乐家、作曲家吕其明成为29名功勋党员之一,被授予“七一勋章”。吕其明先生在自己创作的《红旗颂》的音乐声中,缓缓走进人民大会堂,接过由习近平总书记颁授的“七一勋章”。“自带BGM”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勋章,这份荣耀绝无仅有。

吕其明先生创作的音乐史诗

                   ——《红旗颂》

作为电影《开国大典》的电影音乐,《红旗颂》的每一次出现,都让我们眼前浮现了新中国成立那一刻的盛况。乐曲运用凝练概括的象征性手法,以通俗鲜明的音乐语言和超强功能结构的和声背景所烘托的波浪式旋律进行,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用旋律展开了一幅瑰丽地中国现代史画卷。

《红旗颂》采用了主题贯穿发展的奏鸣曲式结构。该曲前奏部分的嘹亮小号引用了部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将听众带回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升旗仪式那令人激动的时刻。尾声的号角雄伟嘹亮,形成强劲有力的最高潮,乐曲气壮山河。

《红旗颂》有昂扬战斗的不屈,有山花烂漫的唯美,有舒缓深情的缅怀,有胜利奋进的澎湃——作为20世纪中国管弦乐的经典作品,此曲常演常新,经久不衰。

战火中走出的音乐家

吕其明出生于1930年,父亲吕惠生是一位革命烈士。在父亲的引领和影响下,10岁那年,吕其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新四军战士,投身革命事业。跟着部队行军、演出,也为自己一生的走向奠定了基础。

香港内部精准资料+官方

吕其明在华东军区文工团

拉小提琴时留影(图源网络)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新四军全部由皖江地区向山东撤离。由于叛徒出卖,吕惠生身份暴露,不幸被捕牺牲,年仅43岁。在狱中,吕惠生写下绝命诗: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烟尘开敌后,扰攘展民猷。八载坚心志,忠贞为国酬。且喜天破晓,竟死我何求!

“父亲用他的最后一滴血书写了对党的忠诚,红旗是用千千万万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其中也有父亲的鲜血。”“红旗”也在吕其明的心中已经融化成一个崇高而伟大的象征。

耄耋之年,笔耕不辍

在近七十年的音乐创作生涯中,吕其明始终不渝地履行着自己的入党誓言与承诺,讴歌祖国和人民,抒写伟大时代。他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在作品中倾注着内心的感情,他的音乐作品因此成为跨越时代的经典。

香港内部精准资料+官方

图源文汇报,何厚明摄

近年来,已过90岁的吕其明依旧笔耕不辍,陆续写出随想曲《白求恩在晋察冀》和弦乐合奏《祭》。对他来说,这两部作品与《红旗颂》同等分量,是他迎接建党100周年的激情表达。

“我要在有生之年,继续创作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新时代的音乐作品,把党和人民赋予我的职责和使命,毫无保留地回报给党和人民,我希望我能创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天。最后祝伟大的党生日快乐,永远年轻!”吕其明在颁奖后接受采访时如是说。作为中国乐坛的红色旗帜,他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全都融进音符里。 

撰文 | 何琳璘

编辑 | 何琳璘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