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 添加时间:2019/06/26 浏览次数:4954次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垃圾分类不是小事,它不仅是基本的民生问题,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也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绿色发展,于旅游业来讲,更是一件影响发展环境和发展质量的实事。
良好的环境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以来,各地将“垃圾革命”作为改善旅游环境、提升游客福祉的大工程,因地制宜实施垃圾分类,助力打造绿色卫生的旅游环境。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全域推进垃圾分类。
一直在努力今年劲更足
清晨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空气清新,街道洁净如洗,两侧建筑优雅独特,让人陶醉其中。
西湖的一派和谐景象,离不开近年来推行的环境整治,而环境整治是从抓垃圾分类开始的。据悉,西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有大小餐饮企业超过400家,一直以来,产生的大量餐厨垃圾基本都混入生活垃圾一并收集运输,从2016年起,西湖开始推进垃圾分类和统收统运工作,并在景区布局了大批分类垃圾桶。如今,西湖边边角角都干净整洁。
行走在西湖白堤,贴有“西湖十景”绘画的太阳能智能压缩垃圾箱吸引了记者:醒目的垃圾分类标识引导游客对垃圾分类投放,太阳能垃圾桶可对投入的垃圾进行自动压缩……当地人告诉记者,以前来西湖旅游的游客多,尤其是节假日后,路上会遗留垃圾,很影响体验。推行垃圾分类后,垃圾不落地,景区干净了不少,良性循环,游客的素质也提高了。
“与砖瓦陶瓷、渣土等工程垃圾以及油漆桶、部分家电等重金属有毒有害垃圾不同,大多数旅游垃圾属于生活垃圾,尽管总量相对少,但它是游客精神文明面貌的体现,也是全域旅游工作做得好不好的体现。从处理过程上讲,旅游目的地产生的垃圾最终还是会被运往城市的无害化处理中心,如果旅游的垃圾没分好类,对整个生活垃圾的处理也将产生不利的影响。”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郑挺颖认为,必须要重视旅游产生的垃圾。
中国旅游研究院博士韩元军认为,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世界旅游强国,其中,以垃圾分类等为代表的软件完善是当前存在的主要短板,要建成世界旅游强国,必须要建立多元主体自觉参与的垃圾分类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将旅游业打造成积极践行垃圾分类的行业标杆。
近年来,旅游系统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在旅游领域的覆盖范围,部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景区景点、酒店民宿等垃圾分类的成效初显。
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自2016年11月入围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单位创建名单以来,围绕全域旅游开展的工作就没停止过。以垃圾分类为例,城区现有330个分类式果皮箱,18座生活垃圾中转站和1座大型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36台生活垃圾运输车,保证了游客所到之处环境卫生整洁。截至今年5月,南岳区超过350家餐饮门店实现了餐厨垃圾分类处理和管理。
较早倡导烟头革命的古都西安也是垃圾分类的先行者。《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规定,拒不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的个人不良行为信息,纳入个人征信系统;《西安市2019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各涉农区县和开发区以街镇、河湖以及旅游景点周边的行政村为重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
在江苏,诸多景区的垃圾桶都有“几张嘴”,上面标注着各种垃圾的丢弃类型,以可回收、不可回收、废旧物品等分类为主,苏州湾黄金湖岸旅游区、张家港香山景区等大力倡导游客随身携带垃圾,还推出用垃圾兑换景区纪念品的环保行动。
近年来,广州在推进垃圾分类方面步履不停,走在前列。早在2014年,广州就率先推广“定时定点”模式;2015年,广州成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2018年7月1日,广州又率先出台首部地方性法规,施行《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据了解,广州组织开展全市A级旅游景区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环境综合整治提升行动,把垃圾分类管理相关要求作为考核打分的标准之一,督促引导A级旅游景区做好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全市A级旅游景区内均使用分类垃圾箱。
记者还了解到,北京将推动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以及商业办公楼宇、旅游景区、酒店等经营性场所开展垃圾强制分类,并逐步实现全覆盖。截至目前,北京已在446个旅游景点开展了垃圾强制分类。
垃圾分类给也给乡村旅游带来了改变。河南省新县西河村村民张胜利感受深刻。“过去大家没有分类意识,垃圾乱丢现象也多,垃圾桶常常变成垃圾堆。”他说,自从开始分类,游客都注意起来,垃圾进该进的位置,空气都清新了,整个片区的旅游也越来越好了。
理念上认同行动上落实
“你知道垃圾从产生到收运要经过几个步骤吗?”“你知道扔在景区垃圾桶里的矿泉水如何处理吗?”“你知道旅游饭店的剩菜剩饭会以另一种形式回到我们身边吗?”前不久,南京六合区开发的垃圾分类科普教育“旅游”线路让很多人找到了答案。
据悉,为加深市民对垃圾分类、处理的认识,南京六合区打造了垃圾分类科普路线。参加完垃圾分类科普之旅的游客纷纷表示:“知道了垃圾分类的流程,觉得垃圾分类很好,美化环境,会向周边朋友普及这一模式。”
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显示,超过九成的受访公众都认识到垃圾分类对于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但只有约三成公众认为自己在垃圾分类方面做得不错。对于这种很难“知行合一”的原因,专家解释,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分类”“太麻烦不愿意分”,有的认为“前端分类、后端混装混运没意义”,使公众对垃圾分类“认知度很高,行动力很差”。如何让公众了解分类、愿意分类、方便分类?
专家表示,垃圾分类是意识培养和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为使垃圾分类真正落地,应多渠道、多形式、多频次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指导工作,让人们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据悉,为让游客“理念上认同,行动上跟上”,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古堰画乡景区在游客中心、景区出入口等多个点位设置了规范的分类垃圾桶,并在多处设置垃圾分类宣传展架,便于游客进一步了解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工作人员把《莲都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册挨家挨户送到每个餐饮业主、民宿业主、居民手里,引导居民和游客有效地处理垃圾,助力全域旅游发展。
三亚市环境保护协会驻会会长冯丹介绍,为了保护三亚环境,协会面向社会集中开展宣传活动,专门在三亚各知名度假区、景区组织了“生态大讲堂”系列活动,通过人们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倡导人们共同呵护美丽家园。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环保意识历来比较先进。今年4月,迪士尼就推出了“地球月”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鼓励游客了解有关废弃物分类的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分类及回收理念。神奇回收站“小推”在上海迪士尼乐园一亮相,便迅速吸引了游客。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总裁及总经理薛逸骏表示:“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始终注重对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我们非常高兴借助地球月这一传统,进一步与游客分享我们的环保承诺和日常环保举措。”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景区通过有奖竞答等生动有趣的互动活动,让用户在游戏中掌握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形成浓厚的宣传氛围。
“只有居民、游客的观念转过来了,才能做好垃圾分类。”郑挺颖认为,真正从根源上解决垃圾分类问题,一方面是注重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就是对居民和游客的行为进行监管和引导。
西安市城管局环境卫生科研所副所长孙建军认为,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是一个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组织管理、宣传教育、设施设备配置以及一系列法规制度的支撑。想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多方合力。
垃圾去哪了大家办法多
垃圾分类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的系统工程,然而在海南三亚的各大景区乃至三亚全域,垃圾分类工作却做得井井有条。三亚探索垃圾分类的做法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公共场所特勤人员兼任“文明旅游纠察员”,宣传垃圾分类;投放“颜值”高、智能化垃圾桶,让游客对垃圾分类有兴趣、有意识;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处理各类垃圾,还计划打造“废物展示公园”,将垃圾转化为资源。
一直举步维艰的垃圾分类,末端处理设施能力跟不上前端分类速度是其中一个难题,很多地方都是垃圾前端分类好、后端处理时又被混一起。为避免这种现象,南京探索了“两次四分法”。南京周村社区世凹桃源是旅游乡村,每到节假日,游人如织,农家乐生意兴隆,厨余垃圾是垃圾分类重点内容。周村社区给每户村民家配备两个垃圾桶,每户村民首先在源头按湿垃圾、干垃圾分成两类分别装入垃圾桶中,收运到一起后再分类。
福州也因地制宜,推行“干湿大分类+专业细分流”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积极引导专业化企业参与分类资源回收;各星级饭店餐饮场所推行“易腐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两分法,推行易腐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深度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的应用。
西安市临潼区每逢重要节假日在景区开展“垃圾换水·唤回文明”活动,引导游客用垃圾换取矿泉水,参与垃圾分类回收,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西湖景区景中村的村民可领取智能卡、可降解垃圾袋、一黄一绿家用垃圾分类桶,每个降解垃圾袋上都印有二维码,实行一户一码实名制,如有居民投放错误,可根据二维码溯源到具体家庭,指导员负责进行垃圾分类知识再科普。
在垃圾分类过程中,旅游企业也行动起来。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春秋旅游”)针对不同目的地、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在旅途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在发往南京、无锡、常熟等地的周边旅游大巴车上,春秋旅游的导游不仅给游客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同时也给游客准备了《垃圾分类文明出游》宣传手册,手册中清晰列明了市民如何正确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等内容。
春秋旅游周边与景区部总经理孙海斌表示,去往周边的旅游大巴有望成为垃圾分类的流动宣讲车。今后春秋旅游还将把垃圾分类与旅游产品深度结合,设计并推出“垃圾去哪儿”的亲子主题线路,通过追溯垃圾从投放到收处的全过程,宣传垃圾分类的理念与知识。
无独有偶,南京华丽旅游人才培训中心高级导游员顾问告诉记者,现在旅行社出团之前召开的行前说明会上,文明旅游是重要章节,而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也在其中,因此,在带团的过程中,自己会建立微信群发布相关提示,也会随身携带一些垃圾袋以备不时之需。而在研学旅游团的游览过程中,还格外注重对于垃圾分类、公共秩序等方面的讲解。
巧心来设计垃圾变成宝
废弃轮胎做成景观、废旧的木头搭成小木屋、用完的空瓶子变身花盆……在很多旅游目的地,与垃圾相关的元素开始“变形”,化为风景,融在山水之中,让游客直观地感受垃圾分类带来的美好变化。
有人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在“垃圾革命”中,如何让垃圾变废为宝?旅游行业应该怎么行动?
“垃圾分类的关键在一头一尾,即分类投放和分类处理。我国垃圾分类前端分投放准确率较低,制约了后端分类处理设施的运行效率和污染控制效果;反过来,后端处理设施不到位和低效率又影响了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固体废物处理与环境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建国直言。
郑挺颖认为,实现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的核心是垃圾精确分拣。经过分拣后,这些垃圾将会再度得到利用,被制作成花盆、景观等。多数景区垃圾中,瓶瓶罐罐比较多,部分旅游城市的厨余垃圾含量相对较高,末端处理方式就应体现针对性。
“与旅游目的地垃圾分类最直接的是垃圾箱。”陕西省旅游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崔宁建议,要根据景区类型、面积大小、游客量等情况,合理安排垃圾桶的数量,特别注意重要交通节点的数量能满足需要。在保障垃圾桶功能性、实用性的同时,还要兼顾艺术性、文化性以及科技性,将大众眼里平淡无奇的旅游景区垃圾桶做出新意,让游客感觉干净卫生、便捷舒心之余,感受其文化内涵和创意理念,于细节处彰显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性化和体贴感。
海南蜈支洲岛旅游区副总裁杨晓海建议,旅游景区在做垃圾分类的时候,要从理念和规划两方面进行设计。理念方面,要将垃圾分类划成景区生态环境管理的保护红线,企业运营中要严格遵守;规划方面,要从垃圾产生的源头开始,对垃圾分类流程、设施设备布置、分类工具配套、标识标牌指引、现场人员管控、宣传氛围营造等方面进行合理设计。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副处长董亚美说,实行生活垃圾分类,需要全社会共同推动,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分类办法,加强宣传教育,使其成为老百姓的自觉行为,让每个人都知道生活垃圾如何分类,如何投放,在哪投放,然后再通过完整的处理流程,真正达到回收再利用的目的。
韩元军认为,旅游行业垃圾分类涉及众多主体,要统筹好游客投放、垃圾运送、垃圾处理等多个环节,采取环保教育、行政处罚、财政补贴和市场参与等综合机制,充分考虑垃圾分类各环节主体的切身利益,才能让旅游行业的垃圾分类具有人情味、自觉性。